環境類公益訴訟的案情發現與核查一直都是困擾著各級檢察院,由于環境類案件往往發現難、問題查處也難,去年,無錫市錫山區檢察院為加大對環境類公益訴訟線索主動發現力度,購置專業無人機,組織專人參加無人機巡航取證培訓,每周固定由無人機小組外出巡航調查取證。
今年3月,無人機小組外出航拍巡查時,在一處河道交叉處發現一片占用了大片景觀綠地的工棚。影像實時傳輸回檢察大數據中心,公益訴訟部門檢察官輸入無人機航拍的位置,從大數據中心調取該地點所屬綠化性質,并與之前拍攝的畫面進行數據、畫面比對,確認該綠地屬公共綠化用地。
之后,檢察官實地走訪調查,經向住在工棚的工人了解,該處工棚系為疏浚河道的工人搭建的臨時居住點。檢察官繼續調查后得知,該搭建并未取得相關審批手續,系市政部門私自安排人員搭建。
“雖然擅自占用城市綠化用地不在法律列舉的公益訴訟范圍之內,但是這樣的做法有違綠色發展理念、損害社會公共利益,市政公司作為城市建設、市容市貌的裝扮者,更應懂法守法,自覺維護好城市‘顏值’。”錫山區檢察院公益訴訟部主任吳永軍說道。
公益訴訟線索評估小組對本案進行評估后,認為該案可以作為公益訴訟“等”外領域探索案例,遂啟動公益訴訟程序,4月17日向主管部門城管局發出公益訴訟訴前檢察建議,要求城管局責令市政公司及時改正違法行為,依法補辦臨時用地審批手續,或在規定期限內拆除工棚、恢復綠化。
檢察建議發出后,城管部門迅速行動,僅用12個工作日就將違規搭建的工棚拆除、恢復綠化用地,并函告錫山區檢察院。
近日,錫山區檢察院再次派出無人機進行航拍跟蹤監督,核實近200平違規占用的綠化用地已恢復原狀,景觀綠植也重新種植完畢。
無人機的使用,使得錫山區檢察院在巡查效率大大提高,在處置后的核實工作中,也極大的降低了執法成本。從這方面看來,無人機巡查制度值得推廣。
相關解決方案: